豫见国赛话技能丨翟瑛珺:以技能为笔 绘就内蒙古乡村振兴新图景

发布时间: 2025-09-28 10:56
【字体大小: 】    

    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。为挖掘大赛价值、传递技能人才成长正能量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新华网联合推出《豫见国赛话技能》系列高端访谈。在本系列收官一期节目中,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翟瑛珺围绕“技能促进乡村振兴”主题分享了当地的经验与实践成果,展现了内蒙古在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上的探索。

   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基石,技能人才更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。翟瑛珺表示,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、文化多元,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与路径不同,对技能人才需求存在差异,因此,当地通过“四个紧密结合”分类施策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中心大局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大力培养生态建设技能人才,在生态脆弱区培训推广牧草混播、草方格固沙等实用技术,有效提升了科学防沙治沙水平,“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7个百分点”。当地还聚焦现代农牧业,支持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每年培训农技人员超600人次,推广保护性耕作、耐寒旱作物品种等技术,助力河套灌区、西辽河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人。围绕传统农牧业生产需求,内蒙古以提升粮油作物耕种管收全链条技能为重点,开展“大面积单产提升”技能培训行动,2024年以来,培育高素质农牧民近2万名。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、重点帮扶县,加强专项技能培训,培养实用人才和发展带头人。翟瑛珺举例说:“乌兰察布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王军,创建莜面扶贫车间,培养大批‘捏莜面’师傅,开拓销售市场实现全链条经营,带动当地 300 多人就业增收。”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培养人。内蒙古结合不同地区农牧业类型特点培育技能人才。“例如赤峰市敖汉旗通过名师带高徒、培养高级农技工等方式,培养出5000多名‘敖汉小米农技工’。”目前,内蒙古依托各地资源优势,已培育出“呼和浩特烧麦制作工”“丰镇月饼工”等不同类型劳务品牌124个,带动就业60多万人,实现“树一个品牌、带一片就业、富一方百姓”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弘扬北疆文化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人社厅牵头将培养乡村技能人才与弘扬北疆文化结合,围绕马头琴等传统技艺,培育了1800多名乡村工匠。“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,当地建立‘察哈尔非遗巧手’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基地,创作出毡绣蒙古族服饰、五代蒙古包等100多项非遗产品,培训学员1700多人次,既帮助群众增收,也传承了传统技艺。”

    谈及内蒙古培养乡村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,翟瑛珺介绍,当地结合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,从培养主体、方式等入手完善政策、创新方式,提高培养质效。

    在培训政策上,坚持“共性 个性”结合。在“技能内蒙古” 行动、“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”中明确共性政策,出台个性化措施,比如将“蒙古馅饼制作”“马头琴制作”等48个具有民族地区特色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项职业(工种)纳入全区职业(工种)目录,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;全区技工院校招生时,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家庭子女全部纳入“两免一补”和助学金范围,优先安排企业订单班、定向班、冠名班,优先安排实习和推荐就业。“此外,当地还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并配套奖励补助和政策倾斜,目前全区已有2500多名农牧民评上职称,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把论文写在了“田间地头”。

    培训主体上,坚持“政府部门 培训机构 龙头企业”相结合,增加多元化培训供给。发挥农牧、水利、林草等部门作用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40多万人次;充分发挥公办院校和民办机构优势,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包括乡村技能人才在内的重点群体8万多人次;围绕重点领域,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。翟瑛珺表示,“目前,我们以伊利集团为链主企业,面向乳业生态链开展项目化培训,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开展培训3.5万人次。年底前,我们还将遴选20个链主企业,3年内遴选50个链主企业,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升级。”

    培训方式上,坚持“定点培 上门教 短平快”相结合,顺应培训对象需求。翟瑛珺举了几个例子:赤峰市开办社区技能夜校,实现“日间忙碌、夜间进修”,面向辖区居民开设了面点、月嫂、护工、理疗等几十类培训课程,目前,已经举办了360多期培训班,培训了8600多人次;通辽市开设“流动课堂”送课下乡,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肉牛养殖等技术开展现场教学;在高标准农田、防沙治沙等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开展“短平快”的现场实用技能培训,让以工代赈政策惠及更多的农牧民。

    “参加国赛不仅是检验技能水平,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和比拼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,把先进的技术和好的经验带回去,推动大赛成果转化、实现‘赛有所用’。”翟瑛珺表示,无论是参加“国赛”还是组织“区赛”,内蒙古都以成果转化为重要导向,让技能往学校里跑、往田间地头钻、往农牧民家里去,培养更多的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,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。具体有三方面举措:

    一是为青年技能人才“架梯子”。“言传身教、代际传承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。我们鼓励支持职业院校、技工学校,选聘优秀选手担任实训教师或产业导师,将大赛的技术标准、比赛内容转化成教学资源和课程模块,融入日常教学,实现‘赛教融合’。”翟瑛珺介绍,当地支持优秀技能人才申请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,开展技术攻关、传技带徒,形成技能传递“倍增效应”。

    二是为群众就业增收“搭台子”。“老话讲,‘千金在手、不如一技傍身’。我们积极引导技能人才将学习到的新经验新技术,和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,鼓励他们创建企业、办合作社、开工作室,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,进而达到‘培养一人、幸福一家、带动一方’的良好效果。”

    三是为特色产业发展“铺路子”。经过竞赛锻炼和日常培养,一大批技能人才成为引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,带领群众升级技术、发展产业、致富增收。“获得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奖的王春,是巴美肉羊新品种主要完成人之一,30年来完成2万多例绵山羊胚胎移植,还创新改良3项器械工具、1项技术方法,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前旗培育十万多头肉羊,带来1.5亿的经济效益。”

    访谈最后,翟瑛珺表示,下一步,内蒙古将持续健全竞赛体系,积极培育职业技能竞赛品牌,“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,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路径,组织各领域、各行业的获奖选手进校园、进企业,讲好技能故事、奋斗故事,努力将全国技能大赛的‘一时之秀’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‘长久之基’,让大赛的成果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”

附件文档:
上一篇 :
下一篇 :
     
来源: 新华网

豫见国赛话技能丨翟瑛珺:以技能为笔 绘就内蒙古乡村振兴新图景-j9国际站登录

发布时间:2025-09-28
来源:新华网

豫见国赛话技能丨翟瑛珺:以技能为笔 绘就内蒙古乡村振兴新图景,     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。为挖掘大赛价值、传递技能人才成长正能量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新华网联合推出《豫见国赛话技能》系列高端访谈。在本系列收官一期节目中,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翟瑛珺围绕“技能促进乡村振兴”主题分享了当地的经验与实践成果,展现了内蒙古在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上的探索。   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基石,技能人才更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。翟瑛珺表示,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、文化多元,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与路径不同,对技能人才需求存在差异,因此,当地通过“四个紧密结合”分类施策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中心大局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大力培养生态建设技能人才,在生态脆弱区培训推广牧草混播、草方格固沙等实用技术,有效提升了科学防沙治沙水平,“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7个百分点”。当地还聚焦现代农牧业,支持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每年培训农技人员超600人次,推广保护性耕作、耐寒旱作物品种等技术,助力河套灌区、西辽河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。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人。围绕传统农牧业生产需求,内蒙古以提升粮油作物耕种管收全链条技能为重点,开展“大面积单产提升”技能培训行动,2024年以来,培育高素质农牧民近2万名。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、重点帮扶县,加强专项技能培训,培养实用人才和发展带头人。翟瑛珺举例说:“乌兰察布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王军,创建莜面扶贫车间,培养大批‘捏莜面’师傅,开拓销售市场实现全链条经营,带动当地 300 多人就业增收。”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培养人。内蒙古结合不同地区农牧业类型特点培育技能人才。“例如赤峰市敖汉旗通过名师带高徒、培养高级农技工等方式,培养出5000多名‘敖汉小米农技工’。”目前,内蒙古依托各地资源优势,已培育出“呼和浩特烧麦制作工”“丰镇月饼工”等不同类型劳务品牌124个,带动就业60多万人,实现“树一个品牌、带一片就业、富一方百姓”。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弘扬北疆文化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人社厅牵头将培养乡村技能人才与弘扬北疆文化结合,围绕马头琴等传统技艺,培育了1800多名乡村工匠。“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,当地建立‘察哈尔非遗巧手’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基地,创作出毡绣蒙古族服饰、五代蒙古包等100多项非遗产品,培训学员1700多人次,既帮助群众增收,也传承了传统技艺。”    谈及内蒙古培养乡村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,翟瑛珺介绍,当地结合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,从培养主体、方式等入手完善政策、创新方式,提高培养质效。    在培训政策上,坚持“共性 个性”结合。在“技能内蒙古” 行动、“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”中明确共性政策,出台个性化措施,比如将“蒙古馅饼制作”“马头琴制作”等48个具有民族地区特色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项职业(工种)纳入全区职业(工种)目录,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;全区技工院校招生时,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家庭子女全部纳入“两免一补”和助学金范围,优先安排企业订单班、定向班、冠名班,优先安排实习和推荐就业。“此外,当地还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并配套奖励补助和政策倾斜,目前全区已有2500多名农牧民评上职称,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把论文写在了“田间地头”。    培训主体上,坚持“政府部门 培训机构 龙头企业”相结合,增加多元化培训供给。发挥农牧、水利、林草等部门作用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40多万人次;充分发挥公办院校和民办机构优势,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包括乡村技能人才在内的重点群体8万多人次;围绕重点领域,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。翟瑛珺表示,“目前,我们以伊利集团为链主企业,面向乳业生态链开展项目化培训,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开展培训3.5万人次。年底前,我们还将遴选20个链主企业,3年内遴选50个链主企业,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升级。”    培训方式上,坚持“定点培 上门教 短平快”相结合,顺应培训对象需求。翟瑛珺举了几个例子:赤峰市开办社区技能夜校,实现“日间忙碌、夜间进修”,面向辖区居民开设了面点、月嫂、护工、理疗等几十类培训课程,目前,已经举办了360多期培训班,培训了8600多人次;通辽市开设“流动课堂”送课下乡,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肉牛养殖等技术开展现场教学;在高标准农田、防沙治沙等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开展“短平快”的现场实用技能培训,让以工代赈政策惠及更多的农牧民。    “参加国赛不仅是检验技能水平,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和比拼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,把先进的技术和好的经验带回去,推动大赛成果转化、实现‘赛有所用’。”翟瑛珺表示,无论是参加“国赛”还是组织“区赛”,内蒙古都以成果转化为重要导向,让技能往学校里跑、往田间地头钻、往农牧民家里去,培养更多的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,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。具体有三方面举措:    一是为青年技能人才“架梯子”。“言传身教、代际传承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。我们鼓励支持职业院校、技工学校,选聘优秀选手担任实训教师或产业导师,将大赛的技术标准、比赛内容转化成教学资源和课程模块,融入日常教学,实现‘赛教融合’。”翟瑛珺介绍,当地支持优秀技能人才申请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,开展技术攻关、传技带徒,形成技能传递“倍增效应”。    二是为群众就业增收“搭台子”。“老话讲,‘千金在手、不如一技傍身’。我们积极引导技能人才将学习到的新经验新技术,和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,鼓励他们创建企业、办合作社、开工作室,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,进而达到‘培养一人、幸福一家、带动一方’的良好效果。”    三是为特色产业发展“铺路子”。经过竞赛锻炼和日常培养,一大批技能人才成为引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,带领群众升级技术、发展产业、致富增收。“获得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奖的王春,是巴美肉羊新品种主要完成人之一,30年来完成2万多例绵山羊胚胎移植,还创新改良3项器械工具、1项技术方法,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前旗培育十万多头肉羊,带来1.5亿的经济效益。”    访谈最后,翟瑛珺表示,下一步,内蒙古将持续健全竞赛体系,积极培育职业技能竞赛品牌,“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,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路径,组织各领域、各行业的获奖选手进校园、进企业,讲好技能故事、奋斗故事,努力将全国技能大赛的‘一时之秀’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‘长久之基’,让大赛的成果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”

    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今年9月19日至2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。为挖掘大赛价值、传递技能人才成长正能量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新华网联合推出《豫见国赛话技能》系列高端访谈。在本系列收官一期节目中,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、厅长翟瑛珺围绕“技能促进乡村振兴”主题分享了当地的经验与实践成果,展现了内蒙古在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结合上的探索。

   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基石,技能人才更是激活乡村产业活力、带动农牧民增收的“金钥匙”。翟瑛珺表示,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、文化多元,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条件与路径不同,对技能人才需求存在差异,因此,当地通过“四个紧密结合”分类施策,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中心大局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大力培养生态建设技能人才,在生态脆弱区培训推广牧草混播、草方格固沙等实用技术,有效提升了科学防沙治沙水平,“十年来全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7个百分点”。当地还聚焦现代农牧业,支持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,每年培训农技人员超600人次,推广保护性耕作、耐寒旱作物品种等技术,助力河套灌区、西辽河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培养人。围绕传统农牧业生产需求,内蒙古以提升粮油作物耕种管收全链条技能为重点,开展“大面积单产提升”技能培训行动,2024年以来,培育高素质农牧民近2万名。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、重点帮扶县,加强专项技能培训,培养实用人才和发展带头人。翟瑛珺举例说:“乌兰察布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王军,创建莜面扶贫车间,培养大批‘捏莜面’师傅,开拓销售市场实现全链条经营,带动当地 300 多人就业增收。”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培养人。内蒙古结合不同地区农牧业类型特点培育技能人才。“例如赤峰市敖汉旗通过名师带高徒、培养高级农技工等方式,培养出5000多名‘敖汉小米农技工’。”目前,内蒙古依托各地资源优势,已培育出“呼和浩特烧麦制作工”“丰镇月饼工”等不同类型劳务品牌124个,带动就业60多万人,实现“树一个品牌、带一片就业、富一方百姓”。

    紧密结合弘扬北疆文化培养人。翟瑛珺介绍,内蒙古人社厅牵头将培养乡村技能人才与弘扬北疆文化结合,围绕马头琴等传统技艺,培育了1800多名乡村工匠。“以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为例,当地建立‘察哈尔非遗巧手’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基地,创作出毡绣蒙古族服饰、五代蒙古包等100多项非遗产品,培训学员1700多人次,既帮助群众增收,也传承了传统技艺。”

    谈及内蒙古培养乡村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,翟瑛珺介绍,当地结合“技能照亮前程”培训行动,从培养主体、方式等入手完善政策、创新方式,提高培养质效。

    在培训政策上,坚持“共性 个性”结合。在“技能内蒙古” 行动、“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”中明确共性政策,出台个性化措施,比如将“蒙古馅饼制作”“马头琴制作”等48个具有民族地区特色、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项职业(工种)纳入全区职业(工种)目录,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;全区技工院校招生时,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家庭子女全部纳入“两免一补”和助学金范围,优先安排企业订单班、定向班、冠名班,优先安排实习和推荐就业。“此外,当地还开展了新型职业农牧民职称评审并配套奖励补助和政策倾斜,目前全区已有2500多名农牧民评上职称,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把论文写在了“田间地头”。

    培训主体上,坚持“政府部门 培训机构 龙头企业”相结合,增加多元化培训供给。发挥农牧、水利、林草等部门作用联合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40多万人次;充分发挥公办院校和民办机构优势,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,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包括乡村技能人才在内的重点群体8万多人次;围绕重点领域,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打造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。翟瑛珺表示,“目前,我们以伊利集团为链主企业,面向乳业生态链开展项目化培训,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开展培训3.5万人次。年底前,我们还将遴选20个链主企业,3年内遴选50个链主企业,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升级。”

    培训方式上,坚持“定点培 上门教 短平快”相结合,顺应培训对象需求。翟瑛珺举了几个例子:赤峰市开办社区技能夜校,实现“日间忙碌、夜间进修”,面向辖区居民开设了面点、月嫂、护工、理疗等几十类培训课程,目前,已经举办了360多期培训班,培训了8600多人次;通辽市开设“流动课堂”送课下乡,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围绕肉牛养殖等技术开展现场教学;在高标准农田、防沙治沙等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开展“短平快”的现场实用技能培训,让以工代赈政策惠及更多的农牧民。

    “参加国赛不仅是检验技能水平,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和比拼,以赛促学、以赛促训、以赛促评,把先进的技术和好的经验带回去,推动大赛成果转化、实现‘赛有所用’。”翟瑛珺表示,无论是参加“国赛”还是组织“区赛”,内蒙古都以成果转化为重要导向,让技能往学校里跑、往田间地头钻、往农牧民家里去,培养更多的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,激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。具体有三方面举措:

    一是为青年技能人才“架梯子”。“言传身教、代际传承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通道。我们鼓励支持职业院校、技工学校,选聘优秀选手担任实训教师或产业导师,将大赛的技术标准、比赛内容转化成教学资源和课程模块,融入日常教学,实现‘赛教融合’。”翟瑛珺介绍,当地支持优秀技能人才申请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,开展技术攻关、传技带徒,形成技能传递“倍增效应”。

    二是为群众就业增收“搭台子”。“老话讲,‘千金在手、不如一技傍身’。我们积极引导技能人才将学习到的新经验新技术,和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相结合,鼓励他们创建企业、办合作社、开工作室,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,进而达到‘培养一人、幸福一家、带动一方’的良好效果。”

    三是为特色产业发展“铺路子”。经过竞赛锻炼和日常培养,一大批技能人才成为引领农村牧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,带领群众升级技术、发展产业、致富增收。“获得第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大奖的王春,是巴美肉羊新品种主要完成人之一,30年来完成2万多例绵山羊胚胎移植,还创新改良3项器械工具、1项技术方法,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、乌拉特前旗培育十万多头肉羊,带来1.5亿的经济效益。”

    访谈最后,翟瑛珺表示,下一步,内蒙古将持续健全竞赛体系,积极培育职业技能竞赛品牌,“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,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路径,组织各领域、各行业的获奖选手进校园、进企业,讲好技能故事、奋斗故事,努力将全国技能大赛的‘一时之秀’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‘长久之基’,让大赛的成果在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真正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”

网站地图